线上售假之殇
网上购物虽然便捷,但假冒伪劣商品的存在确实让人头疼。由于网络没有地域界限,商家可以轻松地将商品销售到各地。消费者很难直接辨别商品的真伪,往往依赖平台的审核,这也给了假货可乘之机。
电商平台销售假冒商品不仅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伤害,还损害了平台的信誉和市场的稳定。以京东全球购为例,其假货问题凸显了电商领域假货横行的现状,让人对平台上商品的真实性感到担忧。
京东假货溯源
京东起初作为B2C电商平台,主要自营,假货问题并不突出,这得益于其对商品质量的严格把控。然而,为了提升收入和拓展平台,京东引入了众多第三方商家。
短时间内第三方数量激增,成为京东假货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。虽然卖假货的是第三方,但作为平台,京东也有监管的职责,必须正视并解决这一问题。
阿里打假之路
阿里巴巴是国内最大的电商平台,其在打击假货的过程中,历经了多个阶段。起初,它曾是争议的焦点和间接受害者。随后,它转变为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。如今,它已成为政企良好互动的典型代表。
其打击假货的视角已从自身平台管理扩展至整个社会。组建了专门的治理团队,利用大数据进行实时监管。在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期间,该团队协助执法机构成功关闭了约675处制假售假场所。
监管模式弊端
商家在电商平台售卖假冒商品需承担相应责任,同时,平台的监管模式也存在不足。平台审核环节存在缺陷,使得无法确保所有商品均为正品。监管力度不足,导致对假货的发现与处理不够及时。
众多平台仅依赖商家提供的信息进行审核,未能对商品的真实状况进行细致的审查,这给了制假售假者可乘之机。
造假生态缩影
线上假冒商品反映了线下制假现象。这种问题在网络上同样存在。电商平台仅是流通途径,其根本原因在于线下复杂的制假产业。
线下造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机制,而电商平台为它们提供了更宽广的售卖平台。若不处理线下造假问题,线上销售假冒商品的现象将难以根除。
社会共治需求
假货不仅损害了阿里和京东,还对整个中国制造业造成了冲击。它削弱了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信任,同时影响了国家的形象和经济的增长。
随着全球化的推进,网络购物中售假现象成本极低,这迫切要求我们构建一个社会共治的打假联盟。只有各方携手合作,形成强大的合力,才能有效遏制假货的流通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