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的“双11”活动期限不断拉长,这样做是否真能让购物者得到便宜,抑或只是商家设下的一个计谋?咱们不妨深入分析一下。
“双11”起源与发展
2009年,阿里巴巴抱着试探态度在“双11”推出了优惠活动。出乎意料,首个“双11”的销售额就刷新了记录。接着,很多其他网络销售平台也跟风参与进来。从此以后,“双11”慢慢变成了网络销售平台争夺顾客资源的关键手段,随着时间的推移,活动规模越做越大,活动时间也越来越长。
现在,“双11”不再是一个基础的促销活动,它变成了全国性的购物盛宴,平台为了招揽顾客,提前好几个月就着手准备,并且动用了许多钱财进行宣传。
商家促销手段
有些商家在“双11”时会先涨价后降价,以此招揽顾客,他们挂出巨额补贴的招牌,但商品实际售价与平时相差无几,目的是让买家感觉像是捡了大便宜。另外,一些网络销售平台会利用购物者的心理,推出预购、限量等促销手段,故意制造出不买就会吃亏的紧张气氛。
今年国庆假期期间,很多网络销售平台与网络名人合作推销商品,在各个网站上推广“双11”,让这个年的购物节比往年更早地活跃起来。这些做法让购物者不容易冷静思考,常常会盲目购买。
消费者心态
根据相关统计,许多民众对于“双11”期间商品的优劣程度以及价格的真实性表示担忧,明白其中或许暗藏玄机,但不管怎样,还是有许多购物者参与其中,仿佛已经养成了这种购物习惯。
人们心里普遍认为“双11”是一年当中折扣最吸引人的时段,不想错过特价活动。同时,身边的朋友都在购物,若自己不参与,仿佛会感到损失,这种群体行为模式也推动了大家加入“双11”的买卖。
实际优惠情况
网络购物平台上的降价活动虽然很吸引人,但购物者真正获得的实惠并不多。部分商品表面上的优惠幅度很大,不过因为附加了许多使用条款,最后拿到手的价格并没有显著降低。像买满减、使用优惠券这类促销方式,往往需要满足诸多前提条件才能应用。
部分商品在“双11”当天的销量虽然很大,但卖家或许会通过增加快递费用、降低礼品价值等手段,来压缩自身的花费,购买者实际上并未享受到应有的好处。
理性消费建议
在“双11”促销期间,顾客应保持镇定,审慎选择所需物品。购物前先列好清单,只购买确实需要的东西,切勿被商家的优惠手段所影响。要对比各个平台、各个店铺的价格,挑选最划算的商品。
付款前务必认真查看商品信息以及相关条款,以免无意间落入花钱圈套。倘若某个商品并非急用,不妨等到“双11”再看看价格变化,或许能以更划算的价钱购入。
“双11”未来走向
“双十一”活动现在是网络零售领域的一个关键时间点,往后它或许会持续演进并且产生新的转变。它可能更加看重物品的优劣和提供帮忙,而不会仅仅停留在比拼价格层面。
人们对“双11”的期待会持续增长,渴望获得实实在在的优惠和良好的购物感受。商家必须持续改进方法,才能跟上市场与顾客的演变。
今年“双11”期间,有没有买到特别值得或者特别不划算的商品?欢迎在下方留言区说说你的经历,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。
发表评论